「憐憫人」的恩賜(七)——耶穌的教導
經文: | 太五7;九13;十二7;十八33;廿三23;路十37 |
鑰節: | 憐恤人的人有福了,因為他們必蒙憐恤。(太五7) |
參考經文: | 提前一15~16 |
提要 耶穌是憐憫的主,在祂的登山寶訓八福中提到:「憐恤人的人有福了,因為他們必蒙憐恤(Blessed are the merciful:for they shall obtain mercy)」(太五7)。這是一個特別的福份,包括「憐恤人」與「蒙憐恤」,都是一種福氣。憐憫乃是將人所不當得的給人,而蒙憐恤則是得著我們不當得的。在此,主教導我們:我們若憐憫別人,主就要憐憫我們。特別是將來在祂的審判台前,憐憫我們(雅二12~13),而這也是保羅親身的經歷(提前一15~16)。 法利賽人對於主和稅吏等罪人一同吃飯,加以批評,主回答說:「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,有病的人才用得著。經上說:『我喜愛憐恤,不喜愛祭祀』,這句話的意思,你們且去揣摩。我來本不是召義人,乃是召罪人」(太九11~13)。另外一次,法利賽人批評主的門徒,在安息日掐麥穗來吃,犯了安息日的規矩。主引用何西阿書六章6節回答他們,並且宣告祂乃是安息日的主(太十二7~8)。對於法利賽人的這種行為,主曾嚴嚴地責備他們說:「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,因為你們將薄荷、茴香、芹菜獻上十分之一,那律法上更重要的事,就是公義、『憐憫』、信實,反倒不行了。這更重要的事,是你們當行的,也是不可不行的」(太廿三23)。這些當行又不可不行的,其中包括「憐憫」人。 主耶穌有關「憐憫」的教導,曾說過兩個比喻:第一,是馬太所記載的,當彼得來問耶穌,有關饒恕的問題,主講說天國好一個王,要向他的僕人算賬。纔算的時候,有人帶了一個欠一千萬銀子的來。主人動了慈心,赦免了這位欠他欠一千萬銀子的僕人。這僕人出去,卻不肯饒恕那位欠他十兩銀子的同伴。主人聽了之後大怒,把他抓回,交給掌刑的,等他還清所欠的債(太十九21~35)。當中主人說了一句,很耐人思索的話:「你不應當憐恤你的同伴,像我憐恤你麼」(太十九33)。 另一個比喻,是路加所記載,主耶穌回答試探祂的律法師,所說關于好撒瑪利亞人,幫助、憐憫一個受傷猶太人的故事。其中有祭司、利未人和撒瑪利亞人,他們都遇見了這位被強盜打得遍體鱗傷、奄奄一息之人,但唯有撒瑪利亞人動了慈心,幫助、照應他。故事終了,主問律法師說:「你想這三個人,那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?」他說:「是憐恤他的」。耶穌說:「你去,照樣行罷!」(路十25~37)不錯,「憐憫」的最重要意義,就是:「你去,照樣行罷!」 | |
默想 1.主對「憐憫」和「憐恤」有深刻、清楚的教導。最特別的是,主要人去身體力行,因為主本身就是憐憫的代表。因此一切跟隨祂的人,若要活出祂的樣式,最重要的就是和祂一樣,具有憐憫的心和實際的行動。 2.憐恤人的人,由聖靈得著基督的愛,真誠願意將那些憂傷痛苦的人,帶到耶穌基督面前,使他們得著主的恩惠和幫助,以及主的慈愛和安慰。記住,憐憫是雙向的,當你憐憫人時,這憐憫也會回到你身上,這是主所應許的。 | |
聖靈的應許 1.憐恤人的人有福了,因為他們必蒙憐恤。(太五7) 2.經上說,『我喜愛憐恤、不喜愛祭祀。』這句話的意思,你們且去揣摩。我來,本不是召義人,乃是召罪人。(太九13) 3.他說:「是憐憫他的。」耶穌說:「你去照樣行罷。」(路十37) | |
在聖靈裏禱告 親愛的主阿!我們願意成為憐恤人的人,真誠地將那些憂傷痛苦的人,帶到耶穌基督面前,使他們得著您的恩惠和幫助,以及您的慈愛和安慰。唯願這樣的恩賜也臨及我們的身上。奉主耶穌基督聖名,阿們! 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