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牧師」的恩賜(廿一)——浪子的比喻
經文: | 路十五11~32 |
鑰節: | 於是起來往他父親那裡去。相離還遠,他父親看見,就動了慈心,跑去抱著他的頸項,連連與他親嘴。(路十五20) |
參考經文: | 太九12~13;加三11~14 |
提要 浪子的比喻是三個比喻中主描述得最詳盡的一個,這個比喻豐富的靈意,並非我們一次就能查考的完全,因此我們將焦點集中在這位慈愛的父親身上,從「牧者」的角度來研讀這段聖經。我們觀察到這位父親,才是整個故事的中心,從他身上我們看見無盡的慈愛,完全的赦免,時刻的看顧和全備的救恩,這不正是每位「牧者」所該具備的特質嗎? 首先讓我們看見的,這位父親並沒有強迫小兒子留在家中,反而把產業分給他。雖然他明知小兒子此去會更加放蕩自己,但為父的知道,唯有苦難才能使他醒悟過來,否則勉強關住他的人,卻也關不了他的心。 這位慈祥的父親,唯一能作的就是日夜倚門遠眺,每晚亮著門燈,企盼小兒子的歸來。因為他確信有一天,當他走頭無路之時,必會回轉歸來。果然在小兒子耗盡一切所有的,窮苦起來,饑寒交迫時,終於下定決心回到父親那裡。 聖經描述父子相會的情景,道盡了為父的心,「相離還遠,他父親看見,就動了慈心,跑去抱著他的頸項,連連與他親嘴。」(路十五20)這位慈愛的父親,是他先看見,是他動了慈心,是他先跑去,是他先擁抱,是他連連親嘴。這位年邁的老父顧不得體面與尊嚴,忘了小兒子對他的忤逆,忘了錐心的企盼。在他無限慈愛的擁抱中,未待小兒子開口,父親就已經完全赦免他了。那無盡公義的慈愛,袍子、戒子、鞋子、筵席,這一切本不是小兒子配得的,是父親額外的恩典和祝福。 親愛的,你在這位父親身上看見了什麼?如果換了一個時空和場景,主角換成你,你會如何對待這個流浪的兒子?你的愛大到足夠遮蓋他一切的悖逆嗎?你的赦免大到足以包容他一切的過錯嗎?我們是否願意放下父親的身段?我們是否會動了慈心無?條件的接納一個回頭的浪子?這一切的一切,都值得我們思想,其實要成為一位上帝所託付的「牧者」並不容易。 | |
默想 1.這三個奇妙的比喻,內中都隱含了深刻的愛,堅持的信和無限的盼望。迷失的羊被尋回,丟掉的錢被找著,敗壞的浪子被接納,一致所表明的中心信息:上帝的慈愛和憐憫,是向著所有悔改的罪人。身為「牧者」的人,必須有這樣的看見和胸襟。 2.無論是牧人、婦人或父親,他們共同的特點,就是愛他們所擁有的,屬於他們的,他們都忠於上帝所付託的,願意盡己所能做好眷顧、引導、餵養的工作,而這也正是每位「牧者」的服事。 | |
聖靈的應許 1.耶穌又說:「一個人有兩個兒子。小兒子對父親說:『父親,請你把我應得的家業分給我。』他父親就把產業分給他們。過了不多幾日,小兒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,都收拾起來,往遠方去了。在那裡任意放蕩,浪費貲財。既耗盡了一切所有的,又遇著那地方大遭饑荒,就窮苦起來。(路十五11~14) 2.於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個人。那人打發他到田裡去放豬。他恨不得拿豬所喫的豆莢充飢。也沒有人給他。他醒悟過來,就說:「我父親有多少的雇工,口糧有餘,我倒在這裡餓死麼?我要起來,到我父親那裡去,向他說:『父親!我得罪了天,又得罪了你。從今以後,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,把我當作一個雇工罷。』」(路十五15~19) 3.於是起來往他父親那裡去。相離還遠,他父親看見,就動了慈心,跑去抱著他的頸項,連連與他親嘴。兒子說:「父親!我得罪了天,又得罪了你。從今以後、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。」父親卻吩咐僕人說:「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來給他穿。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。把鞋穿在他腳上。把那肥牛犢牽來宰了,我們可以喫喝快樂。因為我這個兒子,是死而復活,失而又得的。」他們就快樂起來。(路十五20~24) | |
在聖靈裏禱告 親愛的主阿!您的慈愛和憐憫,是向著所有悔改的罪人。深願身為「牧者」的人,都能有這樣的看見和胸襟。奉主聖名,阿們! |